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剖析

来源:中国表面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先进制造作为产业形象的德国在工程领域始终保持着高水平投入,特别是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其深刻认识到工程教育教学的系统性、持续性和交叉化对于人才培养过程及质量的

以先进制造作为产业形象的德国在工程领域始终保持着高水平投入,特别是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其深刻认识到工程教育教学的系统性、持续性和交叉化对于人才培养过程及质量的重要影响,从基础投入、顶层设计、过程管理、目标驱动等多个角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体现在对工程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强化教育界与工业界的交叉协作,充分发挥了工程教育对于推进产业发展、巩固科技水平、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一 绪论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通过对德国萨克森州(Saxony)高等教育教学的短期考察研修机会,重点关注了德国萨克森州高等工程教育在教学方案设计、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规则、方法以及细节,从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过程管理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阐述中德两国在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异同,进而论述中国在开展工程教育方面能够借鉴的良好经验并总结提出相应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及相关教育立法由各州自治确立(本文中所提的过高等教育体系即指德国萨克森州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系统的运营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独立特征,并与所在州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密切。笔者考察的萨克森州是德国东部经济增长最快的州之一,在生物、环保、汽车、微电子和能源技术等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良好,其教育体系规划即充分反映了萨克森州的产业特征,强调科研教育与工业实践的对接协作,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的一体化衔接,注重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将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推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经过多年的发展,萨克森州已构建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教育水平在德国各州之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具有明确的参考性并显示出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 教育教学架构对比

本文主要从教育体系及理念、教学方法及措施、教学过程及管理等三个方面开展对比分析,以其为基础阐述分析结论和建议。

(一)教育体系及理念

在教育体系及教学理念方面,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和知识广度的培养,办学倡导精益化,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作用,采取“教授治学”的方式执行教育机构的管理活动,由教授牵头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承载能力,并以其为主体结合机构与教学需求实际具体定制和贯彻教育教学方案。与此同时,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合理的教育教学任务安排,充分融合高层次学者、科研人员、专业教师/讲师、助理教师/研究员等角色作用,使各类人员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职业规划目标,明晰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围绕团队发展方向和教授治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形成对学习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引导方式驱动学生使其获得进步。在此基础上,强调教育教学的系统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进而将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力求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扎实稳健地发挥专业能力,保持对领域问题的敏感性,具备独立分析、自主创新的个人能力,实现个人能力对工作场景中多种技能需求的全覆盖。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及教育强调培养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重视专业需求导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即强调与就业热点的对接,采用推动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满足就业需求的专业技能[1]。因此,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对核心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知识深度的培养。通过上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德两国在教育体系和教学理念方面具备各自特征,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可以分别概括为中国推动式教育理念下对学生职业角色的系统性培养,和德国精益化教育理念下的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培养。

(二)教学方法及措施

在教学方法及措施方面,笔者通过在考察过程中参与课程听讲以及观摩走访教学实例发现,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积极引入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在走访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条件下,整合多种教学设施、辅助工具、教学方式方法对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代入感、提高教学质量和听讲效率具有重要意义[2]。另外,在小规模班级授课条件下,关于课程内容的现场参观、即兴演讲、实物演示也是笔者参与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为授课教师强化课程内容、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合理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升个人交流能力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表面工程》 网址: http://www.zgbmgc.cn/qikandaodu/2021/0215/448.html



上一篇:运用DMAIC方法降低邯钢冷轧汽车板“亮点”缺陷
下一篇:水利调度工程中通信及其自控化控制

中国表面工程投稿 | 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 中国表面工程版面费 | 中国表面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表面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